作品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19) 作于1901年,也就是他经历过若干年艰重的创作危机之后重新聚起新的创作力量之时,《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的成功给他重新带来了生活的勇气和创作的欲望。整部作品富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戏剧性效果,充满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是拉赫玛尼诺夫晚年最后一部钢琴与管弦乐队合作的协奏曲,以狂想曲为标题,变奏曲形式进行写作,钢琴和乐队合作演奏。这部作品取材于距其一百多年前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中最后一首的主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24次变奏,写成了一部单乐章钢琴和乐队合作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1912年创作的《练声曲》是一首有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是《十四首浪漫曲》之第14首。原为独唱曲,题献给前苏联女歌唱家涅日达诺娃(奥德萨国立音乐学院以她的名字命名),乐曲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版,大提琴独奏版,乐队版及各种版本。 皮亚佐拉《再见,诺尼诺(祖父)》(Adios Nonino)是阿根廷探戈大师皮亚佐拉1959年为纪念刚去世的父亲所作的名曲,曾用于荷兰国王Willem-Alexander与(有阿根廷血统的)荷兰女王Maxima Zorreguieta的皇室婚礼以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与冬奥会花样滑冰赛。曲首忧伤,犹如别离前在回忆两人曾有过的美好过往;中段激昂中带有宁静安详的主题,最终又回复到平静。 《自由探戈》(Libertango)是皮亚佐拉为电影《探戈课》所作主题曲,是探戈音乐艺术的巅峰之作。“自由探戈”中兼有爵士音乐的个性和古典音乐的优美,这首曲子成功的突破了探戈音乐的定位标准,它也不只是普通市民阶层的音乐形式,而是以一种更高的姿态站到了世界的音乐舞台,成为了世界各地,所有阶层的人们共同享有的音乐艺术的结晶。“自由探戈”在现代音乐逐渐趋于形式化和商业化的时候出现,带着探戈能够表现出的真实情感,它正向世人诉说着真正的音乐艺术的诞生。 曲目 作曲家简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是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
声明:本站所有hires无损音乐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评论(0)